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内容详情

重庆:博士后事业“跨越式”发展奏响人才生态强音

日期:2021-03-24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1-03-23

重庆医科大学的博士后科研团队。新华网发(资料图片)

  博士后事业“跨越式”发展,奏出了重庆“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建设的一记强音。

  2020年,当地实现博士后招收人数、设站数量、国家重点资助项目三个“倍增”;博士后出站留渝比例首次达到80%,人才粘度、人才效应持续凸显。多栽“梧桐树”,多引“凤凰”来——对照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重庆正加快成为培育科研苗子的良田沃土,和博士后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发展之地、乐业之地。

  关键词:“倍增”

  根据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提供的数据,2020年,当地新招收博士后806人,同比增长105%,高出全国平均增速95个百分点,并首次实现“次年翻倍”。2020年11月,重庆提前14个月完成“博士后倍增计划”。

  考虑到疫情影响,“逆势增长”更显含金量。截至目前,重庆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人数已达2314人。

  这座西部直辖市的“倍增计划”还相应瞄准了博士后培养平台扩面上量。 2020年,重庆争取到新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同比翻倍;新设立市级博士后工作站82个,同比增长128%。全市国家级、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总数增加到452个。值得一提的是,当地12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均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重点产业企业“全面布局”。

  据了解,仅2020“重庆英才大会”期间,重庆就一口气招收了469名博士后;全年组织专班赴北京、成都等地和市内设站企事业单位开展宣讲50多场,实现了“长臂揽才”。 另一方面,采取“应设尽设”“先培后设”“先设后批”等灵活措施,促进用人单位“能设全设”,则是设站数量高增长的机制动因。

  国家对重庆市博士后关注和支持力度亦大幅提升。2020年,重庆20名博士后人才入选国家博士后重点资助项目,同比增长100%;获国家资助3459万元,增长率达39%。

  “去年我们新招收了108名博士后,数量在全市高校排名第二。全年获各级各类资助项目252项,资助经费总额3501万元,均为历史突破。”

      重庆医科大学人事处负责人李建平介绍说,目前,全校216名博士后人员活跃在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基础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7个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优质师资“蓄水池”、科研攻关“生力军”、医疗机构“人才库”的作用愈加凸显。

  “黄金18条”助重庆“粘”住人才

  “规模效应”引人注目,而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也许更加考验地方的智慧和定力。

  2012年12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车身工程专业的工程博士李龙,被长安汽车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招收入站。在站整整6年,李龙一直从事汽车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仿真领域能力建设和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前期性能把控,填补了长安汽车路面振动噪声仿真能力的空白,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8年12月,顺利出站的李龙选择奔赴一线从事市场研究。他认为,只有更贴近市场和用户,才能让技术研发更精准。

  2020年8月,李龙晋升为公司采购中心软件采购经理,负责公司生产软件、芯片的采购业务。李龙坦言,从研发到市场,他决心继续留在重庆、留在长安,除了对“软件定义汽车”趋势的看好,还取决于一份“全方位”的保障。

  就在当月,重庆市发布《进一步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黄金18条”,旨在让博士后政策实现站前、站中、站后“全覆盖”资助,“全链条”培养、“全要素”服务。

  比如,重庆对在读博士研究生连续培养资助、进站博士后日常资助、出站留(来)渝博士后资助,从“择优资助”调整为对符合条件人选全覆盖。在拓宽博士后成长通道方面,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满1年,即可申报认定副高级职称;出站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即可申报评定正高级职称。

  同时,为提升博士后人才服务水平,重庆把在渝博士后纳入了人才安居政策、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范围,为其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使其按规定享受个税减免、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休假疗养和学术交流、住房保障、旅游出行、配偶就业、交通便利等服务。

  得益于“黄金18条”的加持,2020年,重庆有173名出站博士后,其中139人选择留在重庆发展,出站留渝比例首次达到80%,较“十三五”初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人才粘度的提升直接催化了人才效应。2020年,重庆英才计划优秀科学家和青年拔尖人才中,具有博士后经历的占比提升至42%;重庆市科技奖励获奖单位中,博士后设站单位占比达91%。

  “十四五”瞄准川渝博士后人才协同

  2019年以来,重庆在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相继设立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博创园”),并于2020年推出了“博士后沙龙”交流活动。

  这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密集的区域,是重庆博士后创新创业以及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热土”。在博创园,博士后能够享受政策咨询、创业辅助、创业孵化、融资对接等全流程服务,推动区域实现产学研用进一步融合。

  “两江新区博创园由两江协同创新区、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组成,创新生态体系日臻成熟。现已聚集超过3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博士和博士后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园区内就能实现成果转化。”该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主体,重庆高新区为博士后高层次人才配套了专项政策。比如,给予从事博士后研究人员每人每年8万元安家、岗位津贴等人才奖励补贴,资助期限为2年;对获得市级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的,按照市级资助金额1∶1比例进行经费配套,等等。

  “下一步,重庆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学设施、装置建设等为抓手,招引更多的博士后科研人才。”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博管办主任黎勇表示,“十四五”期间,服务重庆建成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将成为重庆博士后事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像设立博创园这样的创新探索,既有助于促进博士后创新成果高质量转化,也能在川渝高层次人才协同方面发挥作用。

  据了解,在去年川渝首次联合招收18名博士后进站开展科研工作基础上,两地人社而部门正认真研究建立川渝博士后人才发展联盟,并探索在川渝高竹新区设立博创园。未来,川渝不仅要共建 “川渝博士毕业生数据库”、共办交流活动,还将共用培养平台,共同转化研究成果,实现川渝两地学科专业的优势互补。

  “川渝要形成合力,把‘圈’内的博士后人才留在川渝,把‘圈’外的博士后人才引进川渝。”黎勇说。

责任编辑:田茂霖